第十一章 退休與中高齡生活設計
全球高齡來臨,我們擁有了更多退休的時光,沒有工作佔據的生活,可以好好整頓身心、生活空間、財務、目標等等需求。在女性理想生活大調查中,我們發現「經濟支持」、「終身學習」、「社會互動」與「自我價值發揮」都是很受退休族群期待的服務類別,接下來的兩個案例,讓我們看看中高齡者的動力吧!
案例一
加拿大|Kiwi Coffin Club
第三人生:我們不只學習,我們正在玩時光
你聽過第三人生嗎?愛爾蘭成人教育學家愛德華.凱利提出「第三人生 (Third Act)」概念,他認為人們在生命階段中歷經成長學習、成家立業後,隨著生命經驗增加,心靈逐漸成熟富足後,將進入第三人生,與社會共生,也對自我有更多價值展現的期許。
法國調查邁入第三人生的人口-中高齡者的樣態和需求,發現中高齡者普遍追求對生命有意義的退休方式:除了持續學習,也想要有貢獻行動。因此設計「第三年齡大學」,大學中廣設學習課程,與長者一同結合課程所學、自身技能與同儕需求,進行腦力激盪思考「價值行動」,期待能陪伴長者獲得「永續行動」,影響自己,也對他人有幫助。後來第三年齡大學在歐洲各國遍地開花,更飄洋過海傳到紐西蘭。
創立於2010年的紐西蘭棺材俱樂部(Kiwi Coffin Club),就是由一位到第三年齡大學學習的長者Katie Williams開啟的行動。在退休前擔任護士的她,參與過一些病患的葬禮,覺得葬禮千篇一律的形式非常無聊,無法了解逝者生前的故事。
在一場腦力激盪的課程中,導師鼓勵學員隨意發想創新的行動點子,Katie 隨即提出要創作屬於自己的棺材,現場頓時一片安靜。顯然,死亡的議題在長者同儕間是個禁忌的領域。
但下課後,竟然有幾位學員特地留下來和 Katie 表達對於這個想法的興趣,讓 Katie 大受鼓勵。他將自己家旁邊的小車庫,改造為棺材俱樂部的工作坊,每個禮拜三早上8點到下午1點,和成員定期聚會創作棺材。漸漸地,有人準備自製料理、下午茶、搖滾樂,死亡這個禁忌的話題,在俱樂部中被打開,溫暖支持著長者收穫積極的人生觀。
有位喜歡「萊姆綠」的奶奶覺得自己不太適合這個顏色,「但當我死掉後,誰在意?」,開心地為棺材妝點大量萊姆綠。還有位奶奶的偶像是貓王,在棺材中貼滿大量貓王的照片,期待在生命的終點可以和偶像一起離開。部分成員還不約而同的開玩笑表示,自己已經迫不及待要躺進棺材裡。
看到這裡你會發現,其實創作棺材只是媒介,與他人分享生命中的遺憾與願望,梳理未來的期待和行動才是俱樂部的重點。有成員開始邀請家人一起製作棺材,分享過往相處的點點滴滴,學習珍惜和告別。長者們收穫像是「第二個家」一樣的社群支持,也不再逃避死亡話題,能「正面迎向高齡」。
而製作完成的棺材當然沒有立刻派上用場,稍微修改一下,成為了朋友們聚會的下午茶桌、床架、裝置藝術。
目前紐西蘭已經有15~20 個分部,在英國、義大利也有海外分會,俱樂部於是在2016年成立慈善信託基金,接受捐款投入公益行動。包含進入社福機構,用自己的經驗陪伴更多長者;捐贈嬰兒棺材、寵物棺材等。
此外,俱樂部也和殯葬業者與之合作,接單製作客製化棺材,以及喪禮諮詢服務,擴大死亡議題的影響圈。
案例二
日本|海媽媽食堂
女性共創人生角色與職涯
沿著南海往上,來到日本本州最西側的山口縣萩市,這是一個臨海的小漁村,當地人口約1,300人左右。村裡有一群已經退休的女性,生活原本樸實平靜,偶爾聚會聊聊近況,但看著因為青年人口外移逐漸凋零老化的家鄉,他們開始思考自己能不能為地方做些什麼改變。
「某某某目前獨居,我們有空多去關心他」,凝聚「想要帶來改變」的共識後,退休媽媽們開始分享對於社區的需求洞察,並決定從身邊的獨居老人開始,以最擅長的烹飪技能著手,為當地長者送餐,從規劃、製作、配送不假手他人,為長者提供可口營養的餐點!
2006年,「三見海媽媽」(三見シーマザーズ)正式成立組織,他們行動也獲得周遭單位的肯定和協助,漁會提供新鮮但賣相不佳的漁獲;周遭的村里公部門也慕名而來,提供資源和需要送餐的名單。地方的資源單位串連,讓服務的影響力擴大,一年可以送出700個新鮮便當。
後來,政府需要在三見設立類似休息站的「道之驛」,邀請海媽媽開設餐廳,海媽媽們一人出資一萬元,加上漁會和政府的資金補助與行銷協助,在2010年成立「萩・燦爛的三見(萩・さんさん三見)」。其中的鯖島食堂,除了為觀光客安排風味餐,帶來經濟收入和人流,也扮演社區建立自主互助模式的重要角色,持續進行社區送餐服務。
還記得萩市青年人口外移的問題嗎?海媽媽們沒有忘記,食堂招募返鄉的女性成為工作夥伴,並運用部分盈餘作為互助基金,當成員們有需求時可以支持彼此,創造共生共享的互助模式。
海媽媽們活化地方互助、帶動觀光經濟的行動,來源於一份想要「為地方做些什麼」的心。從優勢能力著手,聚焦能為社區帶來影響的「最小可行性行動」,創造區域中女性的退休角色,發揮助人互助價值。並持續用放大鏡檢視未盡之處,發展出面向內部成員、社區家庭、區域議題的服務模式,創造幸福共生的家鄉藍圖。
小結:結合長輩優勢,發揮第三人生的影響力
創新的服務方案通常是由有助人想法的人或單位發起,串連資源,為需求的族群設計一套完整的服務模式設計,讓需求者的生活和未來有所改變。但在退休與中高齡議題中,我們希望能翻轉中高齡者是受助者的形象,帶你看見他們的行動力。
無論是棺材俱樂部或是海媽媽食堂,都透過陪伴、學習與行動,找到中高齡者在老後階段的人生角色,和往後實踐的方向。那麼,我們要如何設計可以促動長者發揮影響力的服務呢?
1. 為服務創造吸引力:在沈重的人生議題、複雜的區域問題前,也可以先拋出一個符合長者的興趣專長的體驗設計,例如棺材俱樂部用製作棺材吸引長者參與,用溫暖的社群支持陪伴參與者直面死亡議題;海媽媽則從烹飪著手,降低參與者門檻,也在送餐流程和空間運營設計不同角色,讓成員都能適性發揮。
2. 建立同儕互助社群:當家庭成員成長有自己的生活重心,高齡者也需要找回自己的社群支持。團結互助的社群凝聚的力量,可以讓長者感到被同理,也增加信心和行動力,於棺材俱樂部每週三聚會中的支持如是,於海媽媽關心內部成員需求設立支持配套亦如是。
3. 梳理生命找出火花:女性經常擔任家庭的主要照顧者,前半生圍繞著學業、家庭、職場打轉,到退休階段時,心理常有失落空虛的感受。是時候看看自己,找回在責任承擔過程中,被暫時擱置的夢想了!棺材俱樂部的成員能坦然面對死亡後,也在社群的支持下找到延續行動的目標;海媽媽則放眼社區,在支持他人的同時,也為區域問題有所貢獻。
退休僅僅是一個分號,連結人生的上一個篇章和下一段開頭。中高齡族群也許身體狀況、思考反應不如從前,但仍然希望能對他人有所貢獻,是相當令人感動的特質。他們需要的不只是單次型的課程、福利資源的補助,而是支持彼此,也支持他人的設計。說到底,就是讓人們對未來有盼望、創造出自發性的行動。
第二十一章 合宜創業就業之必要
由於投入女性創新服務,我們這幾年深切感受到,女性的經濟需求和實踐動力同等重要。在我們的設計討論中,發展女性經濟模式不應侷限在直線性的能力培育或媒合就業而已,而是必須先爬梳區域中的人口特性,嘗試在不同群體的需求和可能中,交集出兼具「女性能力挖掘」、「生活支持行動」和「創造延伸價值」的面向,繼而發展出相互交織的「漣漪圈」。從本書引介的國際案例可以看見,在這樣的設計思維下,女性帶來的改變才能如漣漪一般擴散。
*好點子
經濟生存是生活金字塔中的根基,但女性過去受到傳統刻板性別角色的侷限,直到今天仍舊需要面對性別薪資差異、職涯發展等等挑戰。日本非營利組織 Kamonohashi Project十五年前開始與柬埔寨社區女性的經濟合作發展,當時柬埔寨性別傳統觀念很深,女性擔負家庭照顧責任,經濟的自主性低,該計畫初期透過篩選列出經濟狀況急迫的家庭,招募社區年輕女性前來工作,提供她們安全的就業機會與穩定的薪資,並在工作場所中提供托育服務,聘請當地女性提供營養午餐,確保女性獲得足夠的營養。
除了讓社區女性可以選擇就業,在工作外也積極提供她們跨領域能力的養成與未來生涯發展的機會。該計畫在社區工廠創立後,從二〇一一年就開始提供女性更多元的應用課程,例如語言能力、財務計算、儲蓄規劃、營養均衡觀念等;進階內容則包括:如何與團隊溝通、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、情緒管理、職場發展等,女性不僅獲得薪資,也擁有向外拓展生涯的可能性和機會。
二〇一六年「SUSU」正式設立,兩年後從日本總公司獨立出來,成立新時尚品牌「SALASUSU」開始走向國際,也持續和政府、企業合作,倡議改善弱勢群體的工作環境與產業鏈,近三年因應疫情的發展,也持續透過線上參訪、展覽等活動,擴大社會影響力。
*好點子
沿著南海往上,來到日本本州最西側的山口縣萩市,一座北邊面臨日本海的小漁村,當地人口約一千三百人左右。一群已經退休的女性,每個月透過餐會、戲劇等活動聚會,深深有感於社區的高齡和獨居狀況,決定從最擅長的餐食手藝著手;她們和在地漁會合作,獲得賣像不佳但新鮮的漁貨,規劃製作便當,配送給社區的老人家。村里公部門也開始跟媽媽們合作,提供資源為更多長者送餐,在媽媽們的出資投入下,漁協提供了貸款資金,「海媽媽食堂」開幕了,跟在地的旅宿業者合作,為觀光客安排風味餐,創造更多的經營策略和方法。
最初的核心來自媽媽們想在社區裡創造好生活,她們組成了社群,運用部分盈餘基金彼此互助,當成員們家庭有需求時可以及時得到支持。在這些年的發展過程中,媽媽們有感於永續發展的重要性,因此開始構思「青年返鄉」計畫以吸引年輕人回鄉;此外定期透過有趣的料理活動賽事,挖掘更多具創意的料理,藉此推陳出新,讓人總是有新鮮感。二〇一四年已達到收支平衡的海媽媽們,正在持續推動三見村的「幸福共生」計畫。
*好點子
除了提供生活支持,創造友善職場還有其他兩個精彩案例。台灣北部某縣市的動產質借處長期提供民眾質借服務。他們觀察到,有一批女性固定在每年九月前質借小首飾,金額通常都不高,但還款比例超過九成。進一步探究發現,原來九月開學季許多家庭需要借貸繳學費,存夠了錢,就會再把當時典當的小首飾贖回。若能針對特定季節衍生的開支提供小額借貸服務,也許能協助她們度過難關。
來自墨西哥的WeCapital設計的「雜貨店信貸徵信」也有類似的案例,墨西哥有兩千四百萬女性處於貧困狀態,其中83%沒有信貸歷史,因此無法跟銀行貸款。依據一家廣告公司的觀察,墨西哥女性雖然無法主導家裡的財務,但她們負責照管家務,平常會跟家裡附近的小店買食物、生活日用品。這些小店所累積的財務往來,就是她們的信貸歷史。於是創意團隊設計了「雜貨店數據」的平台,女性申請信貸,直接在平台上輸入五家平時往來的店家,平台透過 WhatsApp 與店家連結,就能將平時女性與雜貨店往來的支付紀錄作為信貸歷史,讓需要幫助的女性在財務上更獨立。這個案例也獲得二〇二二年的坎城創意獎。
在上述幾個國內外案例中,我們不難發現服務發展中的共通重要元素:「挖掘女性能力」、「生活支持策略」和「創造延伸價值」,以創造出一個經濟與生活支持的生態系統。在SALASUSU的設計中,經濟支持的模式像是轉運站,既能夠讓女性獲得就業機會,鬆綁照顧角色也獲得了更多生涯機會,女性除了從事紡織行業外,有機會踏上其他的就業可能,人生選擇更廣闊。海媽媽食堂的女性則像是社區的樞紐,帶動了村子裡的高齡健康、女性互助、捲動跨世代和公私部門合作,創造出巨大的社會影響力。動質處的開學季小額貸款及墨西哥雜貨店信貸徵信,則是看準運用女性的財務借貸特性及信用往來,設計出更貼近女性財務需求的財務服務模式。
*下一步
上述案例,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中的SDG5.5:確保女性擁有公平的機會參與經濟、政治、公共事務等決策權與領導權;也呼應了近年的國際趨勢:聯合國全球契約於二〇〇四年提出ESG概念中的社會責任,包含了社區關係、多樣化與共融、重視員工的健康安全、薪酬與福利等面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