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月之言
 
1日  
茍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          
──《大學》
這是自我啟發的建議。
《大學》是全文僅一千七百五十三字的小書,其內容的精華為「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」,卻意外地困難。本書介紹的第一句就出現在《大學》中 。
一提到修身或修養,不少人會莫名地產生反感,然而這不是來自別人強加的東西,鍛鍊自己的自覺努力本就不可少。這句話說的就是這樣的道理。
據說很久以前有位叫殷湯的明君,他把這句話刻在洗臉的容器上,重新下定決心「修身」。近代則有土光敏夫 執著於「行政改革」的例子,他也將這句話當作座右銘,磨練身為領導者的德行。
人要是沒有這樣的決心,永遠都不可能會進步。
 
2日
溫故知新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
──《論語》
每天的自我啟發──也就是冀望成為怎樣的人。如果沒有這個願望,就無法充實自己的人生。
然而,比任何人都更期望達到目標的,無非是站在別人之上的人,也就是領導者。領導者若懶於自我啟發,就不會有身為領導者的說服力。
那麼,自我啟發有哪些方法呢?
闡明這件事的無非是孔子的這句話:
「溫故而知新,可以為師矣」。
翻譯後的意思如下:
「透過深入探究歷史,加深對現代的認識,這種態度正是領導者該具備的資格」。
這句話也省略成「溫故知新」流傳下來。
 
3日
夫驥一日而千里,駑馬十駕,則亦及之矣。
──《荀子》
所謂的「驥」是指一天可以跑千里的名馬。以人來說,應該算是天才。
相對於此,「駑馬」則是蠢才,比起天才只有差不多十分之一的能力。然而即使是這種「駑馬」,也只要連續跑十天,就能追上「驥」跑一天的路程。
不用說,其意思就是不斷努力是很重要的。
難得立了偉大的目標,若不訴諸執行,就等於空中畫餅。此外,即使訴諸執行,若半途而廢也是毫無用處。任何事情都要能持之以恆,才能期待豐收的成果。
特別是自我啟發更需要這種持續的努力。身為領導者,必須學習「駑馬」,努力鍛鍊自己,一天也不可以懈怠。
 
4日
吞舟之魚,不游枝流。
──《列子》
所謂的「吞舟之魚」就是指可以一口吞下船隻的魚,而這種大魚不會游在河川的支流中。
我認為這句話有以下兩個含意:
一、心懷大目標
二、整頓環境
人生的目標越大越好,如果一開始立了小目標,就會滿足於那個小成果。在這一點上,若立了大目標,假設就算只實現一半,也能走到相當遠的地方。
一旦確立目標後,就要整頓用來實現目標的環境。如同不混入「枝流」般的岔路一樣,應該時常確保是朝目標的方向走去。慢慢走也沒關係,只不過目光不可偏離目標。
 
5日
天下不如意,恆十居七八。
──《晉書》
    意思是世上不順自己意的事情占了七、八成,據說這句話是晉朝的羊祜將軍所言。
    羊祜是征南大將軍,沿著南邊的國境駐軍,研究對吳的進攻作戰策略。然而,他對政府進言多次,卻未得到進攻的許可。雖然他胸有成竹,但若沒有政府的許可就不能動軍。
    羊祜辛苦研究作戰計畫,想必非常著急不耐。據說他就是在此時說了這句話,以發洩不滿。
    羊祜的哀嘆用在現代也完全適合。特別是在組織中生存的人,應該對這句悲嘆感受更深刻。
人生中常有不管多努力、多辛苦卻沒得到回報的情況,但重要的是把這點銘記在心,仍努力不懈。
 
 
十一月之言
 
2日
作德心逸日休,作偽心勞日拙。
──《書經》
如果不做偏離正道的事,心裡就沒有愧疚,所以每天都能快樂平靜地生活;相反的,如果做了偏離正道的事,就會需要隱瞞或掩飾,而每天不斷操心,工作也不順利了。為「德」或為「偽」會讓心理的狀況完全改變,而這個差別很大。
每個人或許都有這種經驗,一天做了某件好事,整天都心情好;但若做了不如意的事情時,整天都心情沉重,這樣的話當然不可能對工作有好的影響。光是一天就有這種差別了,時間一旦拉得更長,說不定這個差距會更擴大。
所謂的「作偽」或許可以在短期內成功,但長期來看就很難順利。不欺騙自己踏實生活,結果才會有利。
 
3日
道在爾,而求諸遠。
──《孟子》
「道」就是人該實踐的路,那並不在很高遠的地方,而是在日常的身邊。不過人忘了這點,總是在高遠的地方求道。
那麼「在爾」是什麼意思?《孟子》這麼說:「人人親其親,長其長,而天下平」。
意思是只要能愛雙親,尊敬長輩,天下就太平了。雖然感覺有點太樂觀了,但這兩點的確是社會生活的基本,光做到這些肯定就能讓社會非常不同了。
最近討論道德的聲浪很高,雖然討論很好,但列出很多成年人無法實行的事情也沒有用。只要明示這兩三個大原則不是比較好嗎?
 
4日
小人之過也必文。
──《論語》
「文」就是掩飾表面,因此意思是「小人犯了錯,就只想著掩飾」。據說這是孔子的弟子子夏所說的話。
「文」為什麼很糟呢?第一,因為這欠缺去探究犯錯原因的態度,恐怕會重蹈覆轍。第二,因為不反省,就無法進步或提升。
當然君子也會失敗。可是,君子即使犯錯了,只要一發現就會立即改正,經常反省,不懈怠,因此他們不會重蹈覆轍。孔子有個弟子叫曾子,他也說:「吾日三省吾身」。我們也可以至少一個月「省吾身」一次吧。
 
 
【內容索引 】
 
──活用於人生───────
◎活得偉大
吞舟之魚不游枝流        
上善如水    
寧為雞口,無為牛後    
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      
君子有三樂          
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          
人生如白駒過隙  
蝸牛角上之爭      
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          
大道以多岐亡羊  
窮亦樂,通亦樂  
人生百年,晝夜各分    
慮事深遠,則近於迂矣          
 
◎提升自我
茍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      
溫故知新
驥一日而千里,駑馬十駕,則亦及之矣 
欹器以滿覆          
懷與安實敗名      
飽食終日,無所用心,難矣 
小人之學也入乎耳,出乎口 
前事之不忘,後事之師          
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    
人須磨在事上      
盡信書則不如無書        
殷鑑不遠,在夏后之世
貧而無怨難,富而無驕易
 
◎考慮社會
苛政猛於虎          
天下多忌諱,而民彌貧          
眾怒難犯,專欲難成    
君者舟也,庶人者水也          
公事有公利,無私忌    
善待問者如撞鐘  
牝雞之晨,惟家之索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
大道廢有仁義      
朝三而暮四          
天道是邪非邪      
去無用之費,聖王之道,天下之大利也
        
◎踏實地生活
行百里者半九十  
無恆產,因無恆心        
積善之家必有餘慶        
良賈深藏若虛      
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    
無面從退有後言  
吉人之辭寡,躁人之辭多      
天地之道,極則反,盈則損 
毋恃久安,毋憚初難    
樂不可極    
 
──活用於工作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◎用來突破逆境的心得
天下不如意,恆十居七八      
好死不如惡活
不怨天,不尤人  
遇不遇者時也
百年俟河清          
伏久者飛必高      
禍福無門,唯人所召    
轉禍而為福          
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不知人也        
天網恢恢,疏而不失    
德不孤,必有鄰  
樂天知命,故不憂        
有德慧術知者恒存乎疢疾      
舟覆乃見善游,馬奔乃見良御
於不可已而已者,無所不已 
疾風知勁草          
窮則變,變則通            
 
◎成功的心得
靡不有初,鮮克有終    
愚公移山    
功崇惟志,業廣惟勤    
膽欲大而心欲小  
智者之慮必雜利害        
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    
知彼知己,百戰不殆    
見可而進,知難而退    
見小利則大事不成        
愚者闇於成事,智者見於未萌        
爭天下者必先爭人
世有伯樂,然後有千里馬
 
◎用來待人的心得
君子之交淡若水  
卑讓德之基也      
巧詐不如拙誠      
人生感意氣,功名誰復論      
知不知,尚矣      
夜郎自大
用兵之道,攻心為上    
益者三友,損者三友    
和為貴        
人而無信,不知其可也          
滿招損,謙受益  
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        
君子交絕不出惡聲        
管鮑之交接
二人同心,其利斷金    
 
◎領導人的心得
貴其所長,忘其所短    
士不可以不弘毅  
寬而見畏,嚴而見愛    
綸言如汗    
敗軍之將,不可以言勇          
德者事業之基      
善將者愛與威而已        
為政之要惟在得人        
善吏者樹德          
疑勿用,用勿疑  
推赤心置人腹中  
泰山不讓土壤,故能成其大 
守一隅而遺萬方  
諂諛我者吾賊也  
用兵之害猶豫最大        
士為知己者死      
天時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
 
【出處介紹】
《三國志》  
六十五卷。正史之一,是關於漢滅亡後,三分天下的三國(魏、吳、蜀)的史書。由西晉陳壽撰。
大學一卷。本來是《禮記》中的一篇,但宋代以後獨立為單行本,朱熹將此書當作四書之一後,尤其廣受閱讀。
 
《中庸》   
本來是《禮記》中的一篇,後來算進四書之一。相傳是孔子的孫子子思所撰。
 
《文選》   
三十卷。南朝梁蕭統(昭明太子)所撰。除了從周到南北朝時代的梁之間約一千年時間,一百三十幾人的詩賦文章之外,也收錄若干作者不明的古詩與古樂府。
 
《史記》   
一百三十卷。前漢的司馬遷所撰,為中國第一部通史。以紀傳體記錄從上古的黃帝至漢武帝的歷史。
 
《左傳》  
三十卷。《春秋左氏傳》的簡稱,相傳是魯國左丘明所撰,是《春秋》的注釋書,也稱為《左氏傳》。十三經之一。